中国红十字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在帐篷里接受采访
□晨报特派记者 张源 四川芦山报道
自“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就处于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状态。就在芦山地震发生后短短几天内,网上有关红十字会的评论、指责甚至谩骂,几乎从未停歇过。深陷舆论风波的中国红十字会,这些天究竟在雅安灾区做些什么?对于外界的诸多质疑,红会又如何应对?在芦山县城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内,坐镇指挥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与记者展开对话。
贴红会标识的百万豪车
“很多是志愿者车辆”
“500顶帐篷都搭好了么?不要只运过去,要教他们怎么搭。”王平接到的电话,是派往龙门乡的红十字会志愿者打来的。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坐镇前方的总指挥,王平每天都在奔波、协调,以确保救灾物资能发挥作用。“真的不想去回应,没有意义。”身处震区核心的王平深知,红会如今已深陷舆论风波。
就在抵达雅安灾区执行任务的短短数天里,就曝出与红会相关的“名表事件”、“发票风波”、“豪车照片”,红十字会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要伴随着网络上的谩骂。但同时,红会也在雅安灾区不断协调救援、调配和发放救灾物资。就在记者采访王平时,“名表事件”的主角也正好在现场。这位媒体记者,因为借穿红十字会的衣服、戴着名表的照片曝光,让红会在网上招致一片骂声。而最近沸沸扬扬的红会“花1万元要5万元发票”的传闻,也被证实是上世纪90年代的谣言。
新闻晨报:有很多人在质疑红会,你想过要去解释么?
王平:去辩解这些没意义,尤其是关于我个人的。想解释清楚太难了,解释有用么?最后会被唾沫淹死的。前年有个朋友,从香港带回来一本书,说的是所谓的“汶川地震黑幕”,全是整的网上的无聊传言。当时我真的很气愤,因为它是一本正式出版物,可它胡说八道,我能去找他么?我们如果去一个个回应,反倒让造谣者目的达成了。
新闻晨报:这两天网上又有很多有关红会的指责,比如一辆贴着红会标识的路虎车停在豪华酒楼门口的照片,这些你知道么?
王平:你说的这个事情我知道。我自己的车就是路虎,但我绝对没去过那种地方。车是汶川地震时路虎公司捐赠的,车子的确在震后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新闻晨报:这几天,我在芦山看到不少价值百万以上,贴着红会标识的车辆,这些车辆哪来的?
王平:很多是志愿者车辆,人家要来献爱心,我们能不让他们来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贴着红会授权的标识,我们就要管理,绝对不允许做有损红会声誉的事儿。
新闻晨报:会担心这些志愿者稍有不慎,影响红会的声誉么?
王平:不会一荣俱荣,但肯定一损俱损。昨天有个藏族小伙子,他是红会志愿者,依照他们当地习俗戴了一个大金链子,结果有人就拍了照片发到网上,炒作说红会的工作人员贪腐。后来这小伙子看到照片吓坏了,他说以后再也不戴了。我觉得这样也不好,不能盲目指责别人。
新闻晨报:有人说红会已经失去了公信力,你认为呢?
王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次雅安地震以后,网上还有很多人翻老的谣言。我真的不想去辩驳什么,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了。就红会而言,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良心,这是道德底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人在做,天在看,谣言终归是谣言,时间会证明一切。有朋友跟我说,你现在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新闻晨报:怎么做都不对,那你们怎么做事?
王平:按照我们自己的原则做事。一些是非黑白,我觉得只能依靠时间证明,靠我们踏踏实实的努力去证明。
不会刻意迎合公众心态
做得更透明让大家知道
跟记者对话时,一位摄影记者对着王平拍照。王平原本略带笑意的表情迅速变得紧张起来。“这个不好拍,不然又要有人说事儿了。”王平无奈地说,他不能不防有人故意去网上说事儿。
新闻晨报:民众在网上看到很多不利于红会的言论,你们在工作时,会不会遭遇抵触?
王平:没有,至少我没碰到过。真正在做事的人,他们只会埋头去做,不会发表一些乱七八糟的观点。不要看说了多少,要看做了多少。
新闻晨报:有没有想过去迎合一下公众心态,在方式上有所转变?
王平:不存在迎合的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规章。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欢迎在舆论监督下完善。如果规章本身没问题,但别人非说你有问题,我们只能做得更透明,让大家知道。还有我想说的是,你们媒体太重要了。
新闻晨报:媒体重要在哪里?
王平:拿郭美美来说,最早只是个网络事件,但很多媒体做了一些我们认为不客观的报道,假的就变真的了。红会说正面的东西时,几乎没有媒体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掌控。
新闻晨报:现在这样的境遇,是红会的问题,还是别的问题?
王平:的确有很多人宽慰我,说你不需要去讲什么,因为老百姓其实不是针对红会的,他们只是对现状不满,需要一个发泄渠道,而红会很不幸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
但是话说回来,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造成的负面后果不是对我们红会的,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把整个道德底线都冲破了,对公益的打击太大了。最终受伤的,恰恰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老百姓。
新闻晨报:现在很多人会把红会跟“壹基金”比,你怎么看?
王平:“壹基金”是从红会出去的。其余的,我不想作过多评论,做事凭良心。
救灾物资分配存在不平衡
“去一些宣传不多的地方”
就在跟记者对话时,“熊猫血”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许国栋来找王平,向他介绍目前稀有血型捐献志愿者集结的情况。许国栋说,目前分批到达灾区的“熊猫血”志愿者,已经能保障灾区近期所有危重病人的稀有血需求。听完许国栋的话,王平连说三个“谢谢”。
新闻晨报:灾区需要“熊猫血”,但此前笼统的“缺血”报道却引来很多过量献血,震后救援是不是很缺乏专业性?
王平:救灾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专业的东西还是由专业的人去做好一些。必须说这次灾情远比“5·12”要小,你看看芦山县城,简直就是个“爱心展示博览会”。都是抱着一腔热血赶到这来,可是来了以后发现没适合自己参与的救援。
新闻晨报:“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了,红会的工作怎么安排?
王平:主要是受灾群众的安置,他们的生活保障。比如现在帐篷的安置,还有下一步有可能的过渡板房。汶川地震后建的过渡板房,红会拿了5个亿。现在雅安地震,过渡板房要不要建,还没有定论。因为这次地震的范围不大,如果能保证老百姓不用在帐篷里过冬,重建速度快的话,就不需要过渡板房了,否则是资源浪费。
新闻晨报:震后救援,有不少地方物资充裕,可也有地方无人问津,是什么造成的?
王平:评估和协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往往受灾最重的地方,后来物资会有浪费。一些受灾次重的地区,往往会被忽略。汶川地震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点了,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去一些宣传不多的地方。
新闻晨报:可是这种情况还是会在雅安出现,为什么?
王平:关键是信息的传递要准确,各个救援组织之间要沟通协调。觉得这个灾挺大,你也来了,他也来了。过来是没错的,但是必须要有通盘的考虑,谁需要去哪里,需要带多少物资。
首批物资不会出现浪费
后续物资需通盘调配
就在这时,王平抱歉地称他只剩不多的时间,因为要赶着去当地的指挥部了解最新的物资运抵情况,以便做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新闻晨报:你刚刚谈到信息,在第一波救援结束后,信息是不是更为重要?
王平:对。就我们红会来说,依靠我们的备灾仓库,我们最快调集的一批物资,是不会出现浪费情况的,因为那时是空白的,哪里都需要。但是随着物资的大批进入,避免浪费就很关键。比如说帐篷,现在运到多少,在路上的有多少,缺口是多少,是否已经饱和,我们都需要马上知道,才能做下一步的安排。
新闻晨报:这个信息的收集和通盘考虑,红会有能力自己完成么?
王平:没有。理论上来说,这个评估应该由政府来完成。就红会而言,只能说我们能满足的需求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