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朱毅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刘 翔
一、热点事件概述
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中国已研制出可治疗H7N9禽流感药物”,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新浪新闻:河北地下水受污染变红 近800只鸡饮后死亡。截至今日上午12时,“河北沧县环保局长被免职”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二位,已有至少31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4.3万条网友评论。
今日舆情热点: 河北沧县环保局长被免职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04-06/131226745259.shtml
河北沧县县委宣传部4月6日证实,因言语不慎、避重就轻引来一片炮轰的县环保局长邓连军已被免职,目前该县已启动彻底整治预案,开始这一区域的综合治理。
3月底有媒体报道说,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井水出现铁红色,村民养的鸡陆续出现死亡现象,村边的洗车厂都不敢用这样的水洗车只好关门。县环保局长邓连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水煮红小豆”来比喻红色井水未必不达标,引起专家、媒体和网民的持续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更称其“瞪着眼说瞎话”。
记者6日在事发地了解到,当地政府已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水样检测结果,确定系统的治理方案。目前,已对区域内污染化工企业进行停业整治,并优先保障居民安全饮水。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舆情发展走势分析
4月3日以来“河北沧县环保局长”话题各类媒体关注度
4月3日以来“河北沧县环保局长”相关话题微博关注度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 4月3日起,“河北沧县环保局长”话题相关舆情热度急剧攀升。
4月4日起,关于“河北沧县环保局长称红色废水达标”话题的各类网络新闻、网络帖文和相关微博开始大量涌现。当天有媒体质疑:不知道这位环保局长敢不敢尝尝这红色的水?相关微博超过2万条。
4月5日,此话题相关舆情热度继续升温。当天此事件相关网络新闻超过580篇,相关微博超过2万条。6日相关网络新闻继续攀升至超过1000篇,相关微博超过7.6万条。
截止到今日(4月7日)中午,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1200篇,相关微博也已超过1.37万条。数据显示此话题相关舆情热度处于持续升温态势。其后势发展值得相关部门密切关注。
三、相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网民热议:请“红豆局长”喝一口“红豆汤”
网民观点摘编:
“红豆局长”是怎么当上环保局局长的?
网友“kid_为了遇见你”:这种话说出来不脸红么?怀疑红豆君初中没毕业。
网友“gaodarenzaic”:邓连军是怎么当上环保局长的?其被免职又是因为什么?如果说他发表红小豆言论是业务水平低下的话,那么应该审查当初他是如何坐上局长宝座的!
网友“zhangzhengque”:环保局长一点科学知识不懂是怎么当上去的?今后不懂科学的不准当环保局长,否则祸害一方百姓,当官的必须懂得你所管辖的相关知识。
新浪网友:提拔这种官员的上级也要处分,用人制度要改变!
井水的“安全”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网友“冷雨凄风观内人”:环保局局长被免职,检测井水出具“安全”报告的人又如何处理呢?当地居民曾将“红水”水样直接送到国家环保局,国家环保局只是责成当地环保局做检测。居民千里迢迢送水样到你国家环保局,原因就是对当地环保局不信任,国家环保局为什么不直接做一下检测,作为直接证据。如果水样真的安全,你国家环保局也能向人民解释。如果水样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你国家环保局是不是应该好好清理一下你的队伍?你们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呆样子,将老百姓轻而易举打发回去,你的手下又出具“安全”的监测结果,你国家环保局该负何责?
搜狐网友:环保局,只要掏了钱,什么都受到了保护。环境污染自然也就不污染了,红水也就成了安金水了。国家环保部门也不例外。请李总理体验一下环保局是如何环保的,是如何环评的,百姓幸甚!
网友“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怎样理解渎职罪?国家环保总局:既然当地居民送来本地,地下水样本要求你们检验,为什么你们又返回当职能部门处理?不自己派人下去深入调查此事?你们的行为说明,你们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种人是不是犯了渎职罪?
免职还不够,应彻查“红豆局长”
网友“一脸成熟”:如此明目张胆的欺骗群众,掩盖事实,这厮必然有重大贪腐嫌疑,免官太不够了,必须彻查!
范炜(资深媒体人,搜狐博客千万级博主):【“红小豆”局长被免职】免职不是撤职,回去好好学习,还有复出机会,今后要吸取教训。都是自家人,先委屈一阵子。
新浪网友:免了个环保局长一切风平浪静,水照红,老百姓的苦照受,不从根本解决问题,怎一个免字可以了事啊。
网友“杨科滴酒人生”:这种官员不仅是不称职,更是败坏了政府形象。不过任命这样的不学无术的官员当然这样的位置,也是中国特色的笑话。
网友“誓死捍卫人民利益”:强烈要求把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和污染企业负责人抓起来严加查办!很明显,这个睁眼说瞎话的环保局长邓连军被污染企业收买了,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把这个贪赃枉法、严重渎职的环保局局长和污染企业负责人抓起来严加查办,污染原因自然水落石出!
网友“泡泡花网42060458”:这样的渎职官员多!国家才会亡!我赞成即要对渎职官员严惩,也要对那些乱出具合格证的科技人员严惩!
官员们要说人话办人事
新浪网友:这个邓连军的水平实在太差了,本来让环保局长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平安,可是你恰恰在加害百姓。这样无才无德的官员早就该免了,同时希望广大群众监督,绝对不能让邓在官场上“复出”因为中国没有太多的地方让这斯祸害了!。
网友“DFDFSAFDSA”:中国环境为什么那么糟糕,环保局带头支持污染,你觉得环境能好吗?
网友“水天空阔”:河北沧县“红豆局长”被免职。这样的无知无能的无赖,为什么还能坐在那个位置当个局长。
搜狐网友:作为每个城市的最高官位,如果不能做到以身做则、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以心育人、以力训人。怎么带人呀?
中国环境污染严重,还须根本解决
新浪网友:政府就会这一套,动不动就免人,就像安全生产事故一样,一出事故就免人,难道安监局长希望出事吗?你就是24小时盯着企业,事故该出还是出,干嘛非得免人啊?免人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网友“3M全屋净化”:“红豆汤”事件发生后,免去不负责任的人的职务是要紧,但如何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处理这次水体污染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真的都能喝上“放心水”,而不是看到这样的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关键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啊!
网友“fuyi2010”:中国环保糟到如此程度,空气雾染,水污染,食品带毒都全球第一,免了这样一个屁大的环保小官,网民乐成这样,以为中国会有蓝天,碧水,安全食品了,作梦吧。
网友“何福2013”:对于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深查深究,不应简单撤一个不称职的局长那么简单!
网友“近视及第51988088”:地下水污染了,如果继续下去没水喝了,一切都是空谈,可这些年来只有百姓重视,责任出在哪?
请“红豆局长”喝一口“红豆汤”
网友“secret”:这位沧县的环保局长居然说红水不一定有害,好比红小豆煮饭的水就是红色的。因此,除了免职还应该让这位原局长自己用井里的红水做饭吃。
网友“月se浓浓”:局长,你代表大家喝一口么!
网友“飞行的色彩”:这些红豆水还可以补血活血,让他多喝喝!
鲁国平(评论作者):【局长您先请体验】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请民政局长睡一睡桥洞;请卫生局长排队看病;请城管局长去摆摊;请教育局长去抢学位;请安监局长下矿挖煤、上桥开车;请旅游局长逛黑店;请司法局长打一打官司;请劳保局长去讨薪;请交通局长挤挤公交;请药监局长吃吃药。就一次或一天看看有多少人同意!
2.相关网络文学盛行
咏红豆局长:
红豆生沧县,春来煮井水。劝君戒诓言,此物最伤心。
红豆生河北,沧县深井水。愿君多饮用,此物最健身。
红豆生南国,不喝河北水,为啥被免职?因为一张嘴!
红豆生河北,名叫邓连军,睁眼说瞎话,忽悠误官威。
红豆生河北,姓邓讳连军,性喜瞎扯蛋,夺职成白丁。
红豆生南国,局长偏狡辩,网民吐口水,而今滚犊子!
红豆生北国,春来发白痴。官员皆中邪,百姓最想死。
红豆生沧州,可以熬为粥,沧县真幸运,常喝红豆粥。
红豆生南国,比喻很洒脱。睁眼说瞎话,官服脱脱脱!
红豆生南国,煮水生红汁。局长多饮水,此水最相思。
(作者:网友“独立斜阳风满袖”“江湖侠客W”等)
3. 媒体评论:环保局长们须自警
“官话”必须要靠谱
“红豆局长”因说错一句话就被免职,看似小题大做,但其实一点也不冤枉。环保局长不是平头百姓,对说出去的话必须负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做任何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就想当然的认为井水没事儿,用“水煮红小豆”来解释井水变红,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被他草草结案、胡乱定性。与其胡说、乱说还不如直接来一句“我不知道”简单实在。
将“井水变红”解释成“水煮红豆”,说到底是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红豆局长”被免告诫干部讲“官话”可要靠谱。尤其作为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整个单位部门,对社会都会有“指引效应”,就算你是无心之言,说错一句话都极有可能误导公众,造成血的代价。
还应彻查背后的故事
如果“红豆局长”案到此为止,那只是停留在糊弄网民、应付舆论层面上。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命健康,有关部门应该本着“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态度,举一反三,彻查该案背后的故事:
一是谁提拔邓连军任县环保局长?他当初被任命为县环保局长时是否存在“猫腻”?
二是邓连军如此包庇污染企业,是否存在“权钱交易”?
三是是不是污染企业后台太硬,邓连军搬不动,只能讨好他们?这当然也是一种可能。邓连军作为环保局局长在对这些污染企业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邓连军可能很快就会重新被启用。
四是该县主管领导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一个环保局长根本不可能“一手遮天”。仅仅问责环保局长是不够的,还应该问责现任、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
环保局长们须自警
在舆论的集体声讨、唾骂和嘘声中,“红豆局长”邓连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被赶下了台,而地方政府如果继续包庇、维护这样的无良官员,只会惹火烧身,进一步激化官民间的对立情绪,引发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随着社会上下环保意识的不断发酵和增长,并逐渐对官员形成排第一位的压力,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官员栽倒在环保议题上——有的是因为失职渎职,有的可能仅仅由于一句蠢话、一个微笑。对此,相关官员不要觉得委屈,更别怪媒体监督无情,你们最该做的,是努力让环保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头等意志,并带头身体力行。否则,一旦环境问题失控,雾霾笼罩、毒水汹涌,官员、政府、公众、社会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但愿邓连军的倒下能让其他的环保局长清醒,而非爬起更多的邓连军们。
4.人民日报微博关注“红豆局长”事件
4月4日起,人民日报微博持续关注了河北沧县“红豆局长”事件。
对于沧县环保局长的辩护,网民们认为这是在侮辱老百姓的智商。并质问这位环保局长既然说这水是达标的,敢不敢身先士卒,天天喝这水。
4月6日,人民日报微评论“红豆局长的警示”指出,掩耳盗铃的话语是在自欺欺人,这种官场现形记要不得。
人民日报:【人民微评:红豆局长的警示】因对红色井水以“水煮红小豆”作解释,河北沧县环保局长邓连军被免职。作为环保主责者不正视污染,反而巧言搪塞,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邓连军睁眼说瞎话折射出屁股决定脑袋的权力生态,遭网友、专家炮轰自在情理之中。建设美丽中国,类似的官场现形记要不得。
四、舆情点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朱毅对此事件相关舆情进行分析指出: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间舆论场,环保问题在公共话题中地位越来越高。环境破坏的恶果已经显现,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应开拓思维,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在本案例中,一个村庄的环境污染事件发酵成为全国瞩目的公共事件,“红豆局长”被迅速免职,深得人心,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此事的负面冲击力,但不能不说,相关部门在整个舆情应对中的相关措施有失妥当。主要体现在“沧县张官屯乡地下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政府推诿敷衍”,此外,3月29日已有媒体介入报道,至4月4日之前媒体尚未充分发酵,是解决问题、平息争议的一个较好时期,但相关部门似乎并未积极采取措施。最终这起事件不仅让沧县环保局处于舆论风暴,国家环保局、整个环保系统也饱受质疑。
该案例留下两大深刻启示:
1. 回应需诚恳,不能挑战大众常识和底线
官方诚恳的表态有助化解民怨。但回应突发舆情,态度不诚恳是政府的一大通病。在以往种种环保舆情中,有关部门的回应常常让人觉得“雾里看花”,“避重就轻”,此次沧县环保局“红豆水”的“回应”被视作“雷人狡辩”,更被专家斥为“瞪着眼说瞎话”,成为舆情走热的直接导火索。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回应需谨慎,一戳即破的“雷人言论”更要避免,这对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毫无裨益,徒添厌恶和群体抵触。
2. 环评和舆评双管齐下
环评与舆评双管齐下,实现善治与经济双赢。面对环境问题,民众越来越容易从对环境的容忍变成在互联网上的情绪宣泄。以往政府部门在上马新环境问题项目时候只要经过层层审批与审慎的科考,得出结论后付诸实施。但是,在现在互联网语境和环境之下,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和谐社会中GDP发展的背后是浓浓的民生诉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其往往也成为舆论的发动机。我们认为,“舆评”和“环评”同等重要,有关部门在论证和评估工程项目时,应充分对该项目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及公众舆论承受力作出预估,并及时完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发布、沟通机制和响应机制。
网民认为环保局长应该引导人们保护环境,但是绝不能愚弄群众来掩饰自己的失职!因此“红豆局长”被免职理所当然,而且仅仅是免职是不够的,应彻查这位“红豆局长”如何上台的?当地受污染变红的井水已经导致近800只鸡饮后死亡,而环保部门的井水报告为何一直是“安全”的?这些环保部门的官员们敢不敢喝一口“红豆汤”。
有评论指出,随着社会上下环保意识的不断发酵和增长,并逐渐对官员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环保局局长,说话做事就应该深思熟虑、谨言慎行,倘若信口雌黄、“官话”乱讲给群众造成伤害,“乌纱帽”自然就难保了。在舆论的集体声讨、唾骂和嘘声中,“红豆局长”邓连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被赶下了台,而地方政府如果继续包庇、维护这样的无良官员,只会惹火烧身,进一步激化官民间的对立情绪,引发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就曾经指出,现在不少官员“不会说人话”,爱说官话、套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而做好人、敢讲话、会讲话的官员似乎成为了一种稀缺品,这不能不引起各级官员们的深入思考。而在网络舆情汹涌澎湃的今日中国,官员要学习“说人话”,说让群众感到暖心的话便成为一种必须。不仅如此,官员们在“说人话”的基础上还要“办人事”,为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信任。
(本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