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一项结果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
官方公布了问题产品,却不公布具体的产品品牌,尤其是涉及到当地百姓几乎天天吃的大米。消息在5月17日被广州当地媒体报道后,立刻遭到强烈质疑。
在媒体的多次追访下,“黑名单”浮出水面。媒体随即将关注焦点转移到问题大米的原产地湖南,于是,严重的土壤污染终于被曝光。一时间,“本市未发现问题大米”、“本市抽检大米未发现问题”成了广东、湖南两省之外的地方媒体常见的新闻报道。
随着事态的升级,问题的焦点从大米“黑名单”逐渐转移到了大米产地环境污染上,在媒体和网民的追问下,粤湘两地的监管机构终于“开大音量”,下决心排查、整治问题大米及相关问题。
十余天时间里,国人在忐忑中吃着米饭的同时,目睹了一场“信息公开”与“被信息公开”的较量。
新闻报道走势
5月17日,镉超标大米事件被广州媒体报道后,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引发全媒体及网民的广泛质疑,报道量逐日走高。随后两天,广州食药监局两次公布相关信息,但依然未能全面回应质疑。在这三天里,参与报道的媒体以广东本地媒体为主,其他各省的主流媒体跟进报道。
5月21日开始,事件焦点从广东转移到了问题大米的产地湖南,媒体对于土壤污染问题得不到官方回应一事非常不满。新华社记者指出,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就有关情况核实了近三个月,仍旧没有给出答复。这篇报道在随后两天中频繁转载。
5月27日,湖南方面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首次做出回应。报道量再次走高,达到了十几天以来的第二次峰值。
5月28日,媒体开始关注内地大米因镉超标风波影响而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和渠道变化,这可能将成为自销售地检查、产地治理之后的第三个媒体关注焦点。
此外,端午节将至,粽子开始进入主流销售市场,其原料糯米的产地及镉含量已经引起媒体及民众关注,也将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媒体的重要报道方向。
官方“挤牙膏” 媒体步步追访
5月17日,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一项结果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市食药监局表示,共抽检18个批次,有8个不合格批次,但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
媒体集体质疑官方隐藏问题产品。当晚,广州市食药监局做出第一次回应,公布了涉事4家餐饮单位和处置措施,但仍没有公布镉超标大米的品牌和厂家,理由是抽样量较少、抽样范围较窄,只代表局部、个别的餐饮单位米和米制品抽检情况,不代表广州市整体情况。
5月18日晚10点27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接到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通报。公布了镉超标的8批次米及米制品生产厂家及品牌标识。
广州食药监局表示,已对问题大米及米制品采取控制措施,禁止使用。
在官方的两次回应后,媒体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在事件爆发的第四天,媒体报道密度达到了峰值,一天内共有1030篇与镉超标大米相关的新闻。
《经济参考报》刊发了题为《广州未公布镉超标大米流向 被指充当保护伞》一文,矛头直指政府监管机构,文中质疑,关系老百姓食品安全的信息本该让全社会知悉并加以利用,但如今却成了有关政府部门“不能说的秘密”。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为何“躲猫猫”?
文章将广州食药监局5月16日、17日连续两天公布的信息比喻为“挤牙膏”。报道称,“在又经历了一天的舆论拷问之后,18日晚,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不合格米及米制品的生产厂家及品牌情况。但是对于产品流向及查获数量则仍未公开。”
该报记者致电广州食药监局要求采访时,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这样回应:“我们局的消息以网上的为准好吗?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这个事情,有新的情况我们会公布的。”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隐瞒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土壤污染 媒体聚焦湖南
5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称,被曝光的问题大米全部产自湖南。大米产地所在的湖南两县回应称,涉事企业已经在接受调查。而湖南环保厅则称,“倾向于认为肥料带入”。
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1日深夜通报,该省正迅速部署全省各地开展大米专项检查行动,省质监局、工商局和省粮食局分别对相关企业、市场、粮库进行了抽检,并公开了省质监局抽检出的11批次镉超标大米名单,省工商局抽检出的20批次镉超标大米名单。
5月23日,据中新网报道,广东省食安办公开了31批次镉超标大米名单。专家表示,土壤镉污染是造成农产品镉超标的主要原因。采矿、冶炼、农业投入品滥用都可能造成土壤镉污染。
由此,事件的焦点完全从问题大米转移到环境污染上,湖南取代了广东,成为镉超标大米事件的主角。
湖南食安委遭央媒质疑
23日晚,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继续公布调查结果,在2013年的抽检中,发现了120批次镉超标大米,其中由湖南厂家生产的多达68批次,涉事厂家来自湖南14个市州中的8个。
相比《参考消息》的报道,新华网的措辞更为激烈,报道梳理了今年2月以来镉超标大米的信息,称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面对记者追问,就有关情况核实了近三个月仍旧没有明确答复。文中这样写道:“受损的农民、停工的米厂、忧心的公众,仍在浓重的‘镉霾’中茫然等待。”
5月25日,新华网对于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质疑报道受到被网络媒体转载160余篇次。
同日,来自《燕赵都市报》的消息称,2010年,中科院曾警示湖南大米镉超标问题,但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重视。
5月26日,《光明日报》的报道将角度切换到“如何解决农田污染”的话题上。报道指出:既然产地官方通报的信息显示,生产环节无污染、原稻来源也没有问题,那么污染大米的镉又源自哪里?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要寻找稻米镉超标的原因,需对当地大气、水和土壤都进行检测。同时,治理污染的相关法规和技术都亟待完善,
5月27日,在遭到新华网质疑“三个月仍未明确回复”后,湖南省食品安全办于5月26日正式回应媒体,称该省对近期曝光的生产企业、加工单位进行了专门检查,已经对库存粮食加强了监测,切实把住了粮食流向市场的“出口关”。
媒体细数“镉事件”三宗罪
在镉超标大米事件的发酵过程中,全国媒体在密切追踪报道的同时,亦在评论文章中对广东、湖南两地的监管机构频繁提出质疑、批评,并探讨事件的根本解决方案。媒体紧盯事件的三个根本问题:信息不畅、土壤污染、监管不力。
《东方早报》认为,及时、全面公布有毒有害食品信息,必须成为一条不容逾越的执法底线。
《羊城晚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建立和落实规范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职能部门失职渎职的问责机制已不可或缺。
《新京报》亦在探讨信息公开背后的问题,文章称,面对舆论,相关部门和专家不能总想着让老百姓别吃一个地方产的米,而应该及时调查、公布镉大米的成因和销售流向。
在“黑名单”完全公布后,媒体的评论指向了大米产地的土壤污染问题。
《广州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镉大米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大程度上则是环境污染问题。大米的镉含量等安全标准应当列入必须进行的安全检测。
《京华时报》也认为,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方的政绩考核体系,彻底摒弃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媒体直指地方监管缺失。
《南方日报》直接指出,地方经济利益早已绑架了地方监管,应从利益链条的重构上做文章,一方面是农业加快转型,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道路;另一方面是强化经营者品质责任,减少流通市场主体,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
在谈及镉米事件时,财新网对于广东省在事发后的检查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对大米及米制品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全省大抽检,157批次镉超标大米的产地、品牌被公布。财新网的评论文章认为,全国各省都应当向广东学习。公开透明地全省大抽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但广东省并没有回避。抽检是一种负责任的政府行为。因为政府有义务让民众知道,自己食用的大米中镉含量到底有没有超标。
财新网认为,广东省官方大抽检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中国官方第一次以近乎公开普查的形式,证明确有大量镉超标大米进入市场流通。对公众而言,这等于证实了“镉米”就在身边。
舆情点评:中央高压政策 媒体步步紧逼 地方监管迟缓
进入2013年以来,涉及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5月以来,中央多次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发布指示精神,开展专项行动。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肉及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加强肉及肉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直言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
在中央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连施高压的大环境下,广州依然爆发了镉大米超标事件,并引发了粤湘两地及湘米输出地的一系列连锁反映。媒体在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步步紧逼,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全力挖掘事件真相和深层原因,为整治镉超标大米施加舆论压力。
镉米事件从源发到善后,在粤湘两地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处置阶段。
从广东方面看,省会监管部门在初期应对上的不及时对于全案的事态扩大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在舆论场的强大压力下,几天后开始了全面响应,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强度、范围极大的整治措施扭转了局面。
而在湖南方面,其实早在广州事发之前已经在镉超标的问题上有了苗头,但迟迟没有给出正面回复,从央媒的数次追访中可以看出,在应对的态度上并不积极,直到事件的后期才做出回应。
有媒体这样描述湖南省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应对镉米事件时的态度:大米镉超标事件发生之后,相关部门仍没有检测计划。湖南省食安办和湖南省质监局互“踢皮球”,均认为应由对方披露此次大米镉超标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报道中,一位不具名受访湖南省内官员的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近年来,大米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在全国多地皆有存在,湖南所产大米重金属超标的情况也早已存在,比较普遍,根本不用再进行检测。但湖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过于炒作湖南大米镉超标之事,对于湖南的农业经济影响是很大的。
而部分监管机构的反应迟钝,缺乏有效沟通,未能使舆情在发酵期被控制和引导,导致事态逐步升级。事件仍未结束,关于治理土壤污染和调控内地大米市场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舆情热度将持续。